跳转到主要内容
ukiyo journal - 日本と世界をつなぐ新しいニュースメディア 标志
  • 全部文章
  • 🗒️ 注册
  • 🔑 登录
    • 日本語
    • English
    • Español
    • Français
    • 한국어
    • Deutsch
    • ภาษาไทย
    • हिंदी
cookie_banner_title

cookie_banner_message 隐私政策 cookie_banner_and Cookie政策 cookie_banner_more_info

Cookie设置

cookie_settings_description

essential_cookies

essential_cookies_description

analytics_cookies

analytics_cookies_description

marketing_cookies

marketing_cookies_description

functional_cookies

functional_cookies_description

哺乳类的惊人进化: 恐龙灭绝后,为何12次演变成食蚁兽?

哺乳类的惊人进化: 恐龙灭绝后,为何12次演变成食蚁兽?

2025年07月21日 02:52

1. 介绍——“食蚁”是例外还是必然?

在南美的稀树草原上,巨大的食蚁兽伸出长舌头,将脸埋入蚁丘;在非洲的夜间草原上,土豚用敏锐的嗅觉寻找白蚁巢穴。同一时间,在澳大利亚的桉树林中,针鼹将喙插入土中,而在距离一万公里的西澳大利亚的桉树皮下,小型的袋食蚁兽则吞食了两万只白蚁——这些来自不同地区和谱系的动物表现出的“惊人相似的生态”与形态,并非进化的偶然,而是“趋同”的产物。新的研究报告称,这种适应至少在恐龙灭绝后独立发生了12次,为进化生物学提出了新的问题。IFLScience


2. 研究概要——涵盖4099种的巨大数据集

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NJIT)的菲利普·巴登副教授等人,整合了几乎所有现存哺乳动物4099种的过去100年的文献、胃内容物分析和保全报告,构建了一个大规模的食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他们结合祖先性状重建和时间校准系统树,通过统计模型推测食性的转变。结果显示,并非单系,而是12个独立事件浮现出来。Phys.org


3. 12次的细节——涵盖哺乳动物三大类群

分析显示,12次起源分布在单孔类(1次)、有袋类(3次)和有胎盘类(8次)。特别是在有胎盘类中,食虫目的谱系容易“跳跃”,而从肉食目转变的例子少了三倍。令人意外的是,犬科、熊科、鼬科等肉食目内的特定群体占据了所有起源的约四分之一。专家指出,“牙列和颌关节的可塑性可能是关键。”Phys.org


4. 食性的“单程票”——成为死胡同的原因

研究团队还确认了**“一旦选择吃蚁,就无法回头”**的趋势。像象鼻虫一样细长的头骨、退化的牙齿、粘性的舌头、强壮的前肢……这些高度特化的性状难以转用于其他猎物,结果抑制了谱系的多样化。唯一的例外是象鼩属(Macroscelides),据称在进化史中曾“U转”回到杂食,但这是例外中的例外。Phys.org


5. 蚂蚁和白蚁的崛起——PETM期是决定性因素?

那么为什么在恐龙灭绝后会出现“食蚁热潮”?研究团队重新分析了昆虫化石记录,显示蚂蚁和白蚁的个体数量和群体规模在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 大约5500万年前)之后爆炸性增长。这很可能是被子植物的扩张和高温潮湿的气候推动的。昆虫生物量的剧增可以说是“吸引”了哺乳动物的食性。Phys.org


6. 史前的“蚁猎者”——Fruitafossor等化石例子

不仅是今天的食蚁兽和土豚,晚侏罗纪的小型哺乳动物Fruitafossor也被化石证实是蚁类专家。虽然与现存群体无关,但强壮的前肢和退化的牙齿显示了“独立趋同”的好例子。这些化石未列入“12次”中,但它们讲述了在漫长的进化史中食蚁行为的反复。维基百科


7. 社交媒体的反应——“进化果然很酷”

研究公开后,社交媒体上充满了从赞叹到玩笑的各种声音。

  • 记者大卫·华莱士-威尔斯发推文称:“在6600万年间12次收敛到同一食性,说明了进化的‘强制力’。”X (formerly Twitter)

  • 网名Ms. Iso Tope欢呼道:“进化 is DOPE! 想放进教科书。”X (formerly Twitter)

  • @Earth_Media_ 带着讽刺意味地发帖:“下次看看‘第13次食蚁兽’会不会出现,用全球变暖模拟来追踪。”X (formerly Twitter)

  • 官方Phys.org账号的推文在24小时内获得4700次浏览和5次转发,作为专业新闻显示了较高的传播度。X (formerly Twitter)

 


在日语圈中,也有“袋食蚁兽好可爱”“豪猪不吃蚂蚁吗?”等朴素的疑问,专业术语“食蚁性”一度成为趋势。


8. 气候变化与未来的“潜在食蚁兽”

昆虫群体在高温下会更活跃。目前,外来种红火蚁正在向北纬30度带北上,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人员警告称,“如果群体型昆虫增加,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哺乳动物转向食蚁。”同时,专业化与脆弱性是表里一体的,如果森林减少或农药导致昆虫减少,陷入“进化死胡同”的物种将面临灭绝风险。IFLSciencePhys.org


9. 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视角

食蚁哺乳动物不仅仅是“珍兽”。它们调节了庞大的昆虫生物量,促进种子传播和土壤翻动,是“生态工程师”。尤其是捕食白蚁可能抑制甲烷排放,间接为气候变化缓解做出贡献。


10. 趋同进化的机制——“死胡同”真的是死胡同吗

趋同进化是“相同的环境压力导致相似的解决方案”的现象,但Fruitafossor这样的已灭绝谱系也有,像现存的针鼹一样存活了7000万年的例子也有。关键在于“专业化的程度”和“环境的稳定性”。研究注意到食蚁谱系倾向于以单一物种结束,但基因组可塑性和行为灵活性可能影响生存,这仍是讨论中的课题。


11. 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元数据革命”

此次成果是“元分析×大数据”给经典动物分类学带来新风的例子。通过跨越性地整合博物馆、保全团体和市民科学平台的数据,浮现出传统上被忽视的模式。研究团队计划未来扩充包括已灭绝哺乳动物的化石数据库,探索“第13次”的可能性。Phys.org


12. 结语——“在蚁丘的另一边看到进化”

蚂蚁和白蚁是地表的“隐形巨人”。它们的行为和社会性影响了土壤、植物,甚至哺乳动物的进化。此次研究揭示了小昆虫推动大哺乳动物的宏大因果。当我们踢开蚁丘时,其中刻下了6600万年延续的进化剧本——这样想来,脚下的每一只小昆虫看起来是否有些不同了呢?



参考文章

自恐龙灭绝以来,哺乳动物已经进化为食蚁兽12次 - IFLScience
来源: https://www.iflscience.com/mammals-have-evolved-into-ant-eaters-12-times-since-the-dinosaurs-went-extinct-80068

← 返回文章列表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隐私政策 |  Cookie政策 |  Cookie设置

© Copyright ukiyo journal - 日本と世界をつなぐ新しいニュースメディ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