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ukiyo journal - 日本と世界をつなぐ新しいニュースメディア 标志
  • 全部文章
  • 🗒️ 注册
  • 🔑 登录
    • 日本語
    • English
    • Español
    • Français
    • 한국어
    • Deutsch
    • ภาษาไทย
    • हिंदी
cookie_banner_title

cookie_banner_message 隐私政策 cookie_banner_and Cookie政策 cookie_banner_more_info

Cookie设置

cookie_settings_description

essential_cookies

essential_cookies_description

analytics_cookies

analytics_cookies_description

marketing_cookies

marketing_cookies_description

functional_cookies

functional_cookies_description

“绿色过多”适得其反?城市绿化并非“越多越好”——最大化心理健康的“最佳量”是什么

“绿色过多”适得其反?城市绿化并非“越多越好”——最大化心理健康的“最佳量”是什么

2025年11月12日 10:51

引言——为什么现在要质疑“用法与用量”

在全球城市心理健康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绿化”被视为一种廉价且可扩展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而受到关注。过去的普遍观念是“绿化越多越好”。然而,最新的元分析仔细检验了这一“常识”,并指出存在一个能最大化效果的“最佳量”。也就是说,绿化类似于药物,遵循用法与用量才能发挥最大效用,过多或过少不仅无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这样的图景逐渐显现。


研究要点——整合40年的证据

香港大学的景观/地理与地球科学研究人员从1985年至2025年的学术文献中筛选了约8.8万篇文章,提取了精神健康结果(如压力、焦虑、抑郁、认知等)与绿化量的“用量”(视野中的绿化、树冠率等)之间的69条剂量反应曲线。在统计上重新拟合后,比较了线性、二次(Quadratic)等多种模型,得出**倒U形(在曲线顶点效果最大)**最为一致的结论。评估严格遵循AIC/BIC、p值、调整R²等指标,并采用PRISMA指南进行系统综述。


主要发现——“眼前的绿化”和“俯瞰的绿化”有相似的最佳点

该研究特别从两个视角提出了阈值。

  • 眼前的绿化(Eye-level Greenness):日常移动中眼前绿化的比例。最佳点约为53%,高效益区间为约46〜60%,不易产生不利影响的范围为约25〜80%。

  • 俯瞰的绿化(Top-down Greenness):从卫星或高空看到的树冠和植被比例。最佳点约为51%,高效益区间为约43〜59%,总体上**20〜82%**不易产生有害影响。

虽然数字因地区和测量方法而有所波动,但在“适度”附近达到峰值,超过后逐渐减少或停滞的模式在全球数据中普遍存在。


为什么“过多的绿化”会失效

理论上,这类似于心理学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刺激在适度强度时表现最佳)或生物体的激素效应(弱刺激促进适应,但过多则有害)。城市空间中过多的绿化可能导致视野降低引发的不安感或安全性担忧、湿气、害虫、花粉、落叶负担,以及设施过密化或土地机会成本(与住宅、商业、公共设施的权衡)。相反,绿化不足同样会增加压力和热负荷。适度区间是“压力-效益”平衡最佳的区域。


社交媒体的反应——惊讶与现实主义的交织

该研究从发布当天起就在各类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对“绿化越多越好”这一直觉相反结果的惊讶与**维护管理、治安、成本方面的“现实主义”的交锋令人印象深刻。科学媒体的帖子(例如:海外心理与行为科学媒体的帖子或线程)成为起点,“街道的眼前绿化才有效”“仅增加公园是不够的”等解读被分享的同时,也有“不应将其作为减少绿化的借口”“不能忽视地区差异”**的制衡声音。本稿后半部分的实施篇章考虑了这些赞成与反对的意见。


日本的语境——与“绿视率”的见解相契合

在日本,关于视野中绿化比例(绿视率)与舒适性、满意度关系的研究和指南已积累许多。户外环境中绿视率25〜50%附近的偏好和舒适性达到峰值的报告,以及绿视率上升改善居住满意度的行政调查均有存在。眼前绿化“约一半”有效的此次发现与本地经验知识相符。此外,国际研究指出的全球南北绿化暴露差距及公平性讨论,在日本城市内不均衡(如车站前、主干道与住宅区的差异,沿海与内陆的热风险差异)中也显得重要。


实施检查清单——将“眼前绿化”融入设计

1)测量:从行人视角估算绿化覆盖率。通过街景图像或现场照片简易计算绿视率。

2)优先街道:首先加强人行道侧带、隔离带、建筑前庭的绿化。通过街道树的连续种植形成连续的“绿色走廊”。

3)确保视野:通过枝下高度和树种配置不形成死角。在交叉路口和人行横道周围以低矮植物为主,通过修剪树干确保视野通透。

4)多样性:避免单一树种,分散花粉、过敏原、病害风险。通过常绿与落叶的混合缓解季节性偏差。

5)水与土:通过渗透带和雨水花园实现保水与排水的平衡。铺装以透水型为基础,确保根区的氧气供应。

6)维护:将落叶清扫、修剪、病虫害管理纳入规范。通过市民参与(适应计划)实现维护成本与归属感的平衡。

7)公平性:可视化绿化的“偏差”,优先分配给学校、护理设施、高热风险地区。增加步行可达的绿化。

8)从上方优化:树冠率(俯瞰的绿化)也应与眼前绿化50%前后相呼应,结合袖珍公园、街道树和私有地绿化。


常见疑问与局限

  • 因果方向:观察研究中需注意因果解释。本次整合重新估计了不同方法的曲线以验证一致性,但语境依赖性仍然存在。

  • “50%”是万能的吗:由于气候带、街道宽度、建筑高度、安全、文化差异,最佳点会微妙变化。应以**范围(高效益区间)**为指标,通过本地反馈进行微调。

  • 这并不是说“绿化应该减少”:解决不足区仍然是紧迫任务。过度化的担忧可以通过视野、安全、维护的设计来缓解。

  • 最新修正:论文也有作者更正的发布。需注意数值的解释和图表的更新。


总结——将“绿化处方”纳入街道设计标准

行人视线中大约一半的绿化——将这一“用法与用量”作为城市设计的KPI,避免过少与过多的陷阱。通过数据和现场智慧持续平衡绿化配置与维护、视野与安全、公平性与成本。绿化如药。因此,设计要有效。


参考文章

城市绿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人员揭示最佳“量”
来源: https://phys.org/news/2025-11-urban-greenness-mental-health-benefits.html

由Froala Editor提供技术支持

← 返回文章列表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隐私政策 |  Cookie政策 |  Cookie设置

© Copyright ukiyo journal - 日本と世界をつなぐ新しいニュースメディア All rights reserved.